海外行,你的跨境业务机会又来了
跨境业务的重要交易伙伴是海外行。现在几乎每家大行都有海外机构,除了中国银行之外,工行、建行、农行乃至股份制行,也大多有海外机构,这些机构,在各自的银行体系里面,大致都被称为每家银行各自的“海外行”。
三种业务
海外行的业务一般可能由三种组成,一是真正当地的业务,比如和当地的世界五百强做的银团贷款或双边贷款等;二是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业务,也就是国内在海外有投资或业务的企业在海外的各类业务;第三种是海内外联动业务,也就是海外行和国内行一起做业务,但一般由国内行担保,海外行提供资金,这些年来海内外联动的具体业务如内保外贷,海外代付,协议付款,协议融资等不一而足。
上述三种业务,第一种业务看起来说起来最高大上一些,但风险实际可能最大,海外行毕竟初来乍到,了解一个社会、文化到一家企业,没有多年的功夫会不够深入,风险实际存在,特别是现在疫情影响下,欧美本土的企业好多靠无限量货币放水的流动性硬撑着,能撑到什么时候各有天命。
第二种“走出去”企业的业务毕竟由内而外,海外行对国内的企业更加了解,所以风险相对更能控制些,此类业务2016年到达高潮,那一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足足有2300亿美元,不过狂潮过后,现在有些发展不错,也有些难以为继。
第三种海内外联动业务,一般融资的企业在国内,因而信用风险基本都由国内行担着,而海外行因为提供了资金而分享利润。在海内外联动业务中海外行承担的只是国内金融机构乃至自家人的风险,违约率很低,因此,第三种海内外联动业务对于海外行来说应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类选择。但海内外联动业务也自有天时,并非时时适合做,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三个因素
那么什么时候最有利于开展海内外联动呢?看利差、汇率以及跨境和信贷政策决定。
海内外有利差,海外的钱更便宜的时候,国内分行自然会来海外找钱。目前,以中美利差为例,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极度宽松,而国内的货币政策趋于正常,在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下,人民币和美元大概有250BP的利差,也就是说,从海外借钱可以便宜2.5%,那国内当然想从海外借钱了。利差并非总是这样的,在疫情之前一段时间,由于美元几次加息,本来中美利率差几乎为零了,在那段时间,不会有国内的愿意从境外借款,因为当时海外的钱并不便宜,现在机会又出现了。
海内外联动下的跨境融资,除了考虑利差之外,更会考虑汇率变动。这半年多以来,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也就是以美元为主的外币处于贬值通道,此时借外币,如人民币升值持续,则外币持续贬值,如等半年或一年以后归还外币时,外币或已变得更加便宜。在这样的汇率情势下,当然更会有人愿意借入外币。
不过没有人能完全准确地预料汇率走势,但至少目前确实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当中,有利于促进国内跨境从海外融入资金。
影响跨境业务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内的跨境融资政策,现在跨境全口径外债的政策还在,即除了房地产和政府平台企业,国内的企业普遍还是可以以净资产两倍从境外融资。不过央行近期调改银行的全口径跨境融资系数及项目,前期也把跨境融资的倍数从2.5倍改到2倍,跨境政策可能继续收紧,但目前这项政策还在。
影响海内外联动业务的另一重要政策是国内对信贷规模的管控。国内的规模管控有国内的道理,比如现在国内的经济有些过热的苗头,股市上涨,一线城市房价暗流涌动,于是国内一方面货币政策转弯,另一方面又开始管控规模。只要规模一收紧,海外渠道便会成为一种补充。这个时候,国内的企业不仅仅是因为海外的资金便宜而从海外融资,更会因为在国内融不到资而向海外寻求资金。
在欧洲时,在教堂边的广场,或在行道树整齐的香街,缭绕的咖啡香里,常常聊起欧洲之慢,常会悠悠地说起:“这里再过一百年过来,还是这个样子”。
发生在国内金融变化则象快闪,就在数十天前的一月底,央行的货币政策突然转向,并告诫市场“不急转弯”不等于“不转弯”,随后,规模管控又一次开始。这两个星期,在欧洲也许只喝完了一杯咖啡,在国内的金融舞台上,却已经换了星辰日月的背景大幕。
电光火石之间发现,现在上述三项因素,即利差、汇率和跨境及信贷政策居然难得地全部有利于开展跨境融资,有利于海内外联动业务了。
海外行,有没有看到,你的业务机会又来了!
遥祝新春愉快,Take care & Happy 牛year! 同意文中观点请点赞或在看 :)
作者《中国外资》发表文章